你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热点专题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从大豆看期货功能发挥:企业经营“稳定器”显实效 农户种豆增收底气足

更新时间:2023-10-31 10:43:41点击次数:250次

我国是大豆起源国,有着上千年的大豆种植历史。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对大豆的记述,如“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在《诗经》里,广义的菽为所有豆类的总称,狭义上则指大豆。

这些富有劳作生活气息的诗句,诉说着大豆悠久的历史。如今,大豆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刚需”:无论是豆制品、豆油,还是调味酱品,大豆都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对于养殖业,大豆的豆粕也是鸡、猪、奶牛、肉牛等动物饲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大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20多年来,我国大豆产需差距逐渐拉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化解和防范大豆市场风险特别是价格波动风险,如何稳定大豆压榨企业收益、如何保障豆农种植收益等问题,成为事关我国大豆产业长远发展以及油料供应安全的大事。

在服务产业发展和国家粮油安全的背景下,期货工具管理风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充分发挥期货功能,保障大豆压榨企业、豆农收益,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陆续上市和创新了一系列场内外期货期权产品和工具,为大豆压榨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手段,持续服务大豆压榨产业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提高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庆节前,秋意渐浓,大豆收获进入关键时期。日前,《金融时报》记者一行来到哈尔滨,走进北大荒集团全资子公司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三集团”),探访这家以大豆加工为主业的企业,如何用好期货工具稳定生产经营,将一桶桶大豆食用油送进千家万户以及期货如何服务大豆压榨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豆农增收的故事。

多手段套期保值稳经营

大豆在我国广泛种植,其中,东北大豆以质优而闻名。黑龙江素有我国“大豆之乡”的美誉,凭借肥沃的黑土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黑龙江大豆颗粒饱满,营养丰富。在黑龙江这片沃土上,诞生了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九三集团。九三集团30多年的发展,见证了我国榨油行业的发展历程。

《金融时报》记者走进九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看到,在经过吹瓶、灌装、压盖、贴标、装箱、封箱等一系列工序后,一桶桶金黄色的大豆油被运输到智能立体库房。全自动包装线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运转娴熟流畅。在车间外的付货现场,当叉车平稳托起码好垛的货物时,工人们随即将整箱食用油有序地装卸到运输车上。待装满后,运输车便缓缓驶离厂区,将九三食用油带到全国各地。

九三集团大豆交易市场首席专家赵伟峰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九三集团以大豆加工为主营业务,年加工大豆总能力1350万吨,位居大豆压榨行业第三,非转基因大豆加工领域第一。企业资产总额超200亿元,年可生产食用油247万吨,蛋白饲料1080万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九三集团是一家与期货市场结缘较早的老牌国有企业。赵伟峰告诉记者,自2000年起,九三集团便开始参与期货市场。企业最早接触期货是在黑龙江进行大豆交割,当时企业对期货的认识仅限于套期保值、交割等,对期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而如今的九三集团已成立了专业的期货交易团队和风险控制团队。九三集团不仅在境内外交易大豆及相关产品等10余种期货合约,还积极开展期权交易等。与此同时,九三集团还通过基差交易带动下游饲料养殖企业和经销商广泛参与期货,促进下游通过多品种、多手段套期保值稳定经营。

实践证明,期货市场在大豆初级产品保供稳价上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赵伟峰向记者分享了一个该企业运用期货的典型案例。2020年春节过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油脂企业年后第一周开机率不足21%,远低于上年同期50%的开机水平,平均延迟开机7至10天。九三集团判断,2020年2月,大豆压榨量较预期下滑40万吨至50万吨,油厂豆粕库存处于40万吨的历史低位。与此同时,部分下游饲料厂及终端养殖户也由于受春节之前备货不足、油厂开机延迟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无法开机生产,供需矛盾严重。

从价格来看,节后开市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其中,豆粕一度触及跌停,豆油更是连跌一个月后才企稳。由于前期大豆采购成本已确定,如果贸然生产销售油粕,只会压缩经营利润甚至造成亏损。但九三集团的运营团队在节前就根据大豆采购数量,建立了与预期生产加工产品相对应的豆粕和豆油期货的空单,因而可以随油粕销售节奏适时平仓,减小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九三集团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生产工作,并有效利用期货工具规避了价格波动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为保障国内油粕供给和价格稳定贡献了力量。

豆系期货品种序列不断扩容

“实践证明,期货品种越齐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对原材料成本冲击的能力就越强;产业链稳定和韧性越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就越牢固。”今年9月,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安青松在2023年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如是说。

期货市场服务好大豆产业,有“够多”且“好使”的“工具”是前提。作为从大豆等农产品期货起家的交易所,大商所持续推动大豆衍生产品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上市了豆粕、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油期货,其中,豆一和豆二期货由1993年上市的大豆期货拆分而来;此后于2017年上市豆粕期权、2022年上市豆一、豆二、豆油期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具体系,为大豆压榨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手段。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大豆压榨企业可以参考期货价格制定采购、生产和销售计划,以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管理现货价格波动风险,提前锁定采购成本和经营利润,进而提高抵御行业周期和外部价格冲击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大豆市场成熟度较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都深度参与期货市场,大量使用农产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赵伟峰表示,目前,九三集团在国内主要参与的品种是大商所豆一、豆粕、豆油期货。九三集团会根据各工厂的加工计划,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一直到产品销售,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事实上,像九三集团这样运用期货工具稳定生产经营的企业还有很多。记者从大商所了解到,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了解、学习、参与期货市场。“大商所期货价格+升贴水”的基差点价模式已发展成为油脂油料行业的普遍模式,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和超过90%的国内大豆加工厂参与了大商所市场进行风险管理。

产业风险管理模式不断升级

大豆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大宗粮食品种之一,大豆压榨企业较早地经历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考验。在采访中,赵伟峰谈起20年前的“大豆地震”的遭遇仍记忆犹新。但也正是从那时起,大豆产业界开始逐渐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2004年,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下挫,由于当时缺少风险管理意识,国内大豆压榨行业遭受巨大亏损。当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约2023万吨,据当时业内人士估算,国内整个大豆压榨行业遭受的损失理论上或达数十亿元。

赵伟峰认为,“大豆地震”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缺乏,没有利用期货规避价格风险。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宗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企业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就是价格波动风险,只有利用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控制风险敞口,才能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2004年“大豆地震”之后,中国大豆产业进入到做好采购才能生存的阶段,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进口大豆大规模推行基差定价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再度大跌,幅度甚至超过2004年。但大豆压榨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已经明显增强,行业总体套保比例明显提升,抗风险能力也有所提高。200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约3744万吨,据当时业内人士估算,当年大豆压榨行业的损失缩减至10亿元左右的规模,远低于2004年。

据介绍,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采用基差定价的全产业链套保已发展成为大豆压榨企业的主流贸易模式,“一口价”交易逐渐走下历史舞台。在新模式下,大豆压榨企业分别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期货市场形成压榨利润套保——在大豆采购端基于期货价格签订大豆基差贸易合同,同时在油粕销售端基于大商所期货价格签订卖出豆粕和豆油的基差贸易合同。如此,企业在采购大豆当天就可以利用油脂油料期货锁定压榨利润,进而从容应对价格冲击,控制自身经营风险。

在大豆压榨企业的带动下,下游饲料企业也已开始采用这种定价的贸易模式。“2021年,九三集团90%以上的豆粕、豆油销售是以基差的形式完成,客户采购基差后通过期货盘面进行定价。通过套期保值操作,企业提前锁定了销售收入,进而可以配合进口大豆定价,锁定企业的压榨利润,规避了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价格波动风险,企业可以专注于大豆的生产加工,获取合理的产业利润。”赵伟峰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保险+期货”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不仅是大豆压榨企业,期货市场也持续通过专业帮扶模式,助力大豆种植户增收。近年来,“保险+期货”模式已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深耕开花”。

黑龙江省海伦市共荣镇民强村农民潘河感慨地说道,多少年来,我们豆农一直“靠天吃饭”,面对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价格涨跌无序的市场行情,豆农想要得到一个稳定的收入很难。如今有了“保险+期货”,任凭天气无常与价格波动频繁,豆农受到的损害都是有限的,如近年来的严重旱涝灾害、大豆价格下跌等均没有给豆农造成过分“伤害”。

据了解,大豆“保险+期货”项目已在海伦市实施多年,这个助农模式已深得民心。大商所、地方政府、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多方合力出资金、出方案,豆农只要参与就会减少种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损失。

赵伟峰表示,在大商所支持下,九三集团联合南华期货、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在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开展了“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期权)”大豆收入保险试点项目。该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户历年来担心的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综合风险,综合保障了农民基本收益,成为稳定种植户收益的有效风险管理模式。

佳木斯市桦川县副县长周淼告诉记者,8年来,桦川县累计为“保险+期货”投入资金2741万元,农民累计获得赔付1.19亿元。“保险+期货”有效保障了当地农户的种植收益和积极性,进而保证了粮食安全。桦川县今后将继续和大商所等金融机构合作,全力推进“保险+期货”实践,积极争取有利政策,进一步拓展试点品种,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助力桦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保险+期货”模式的链条还在延伸。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力扩种大豆油料”,而扩种大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春耕备耕到秋收销售,需要多方支持与呵护。如何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的要求、保障大豆种植收益受到广泛关注。今年3月,大商所推出的“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采取的是“龙头企业+银行+保险+期货”的模式。该模式是基于“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的全面升级,首次系统性引入龙头企业和银行参与,旨在“保收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解决种植环节融资难以及后期行情不佳时售粮难的问题,为大豆种植提供了综合性金融保障。

大商所有关业务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该模式的核心逻辑在于依靠龙头企业远期收购订单和收入保险,在备耕期提前确定预期收入,为银行贷款提供标准。如此,投保主体不仅能够在备耕期提前锁定最低收益、确保大豆“卖得出去”,还能高效便捷地获得信贷支持,为大豆扩种提供了资金保障。作物成熟后,龙头企业将统一收购入库,根据实际粮款代替农户偿还银行贷款,随后将剩余粮款支付给农户。若应付粮款不足以偿还全部贷款,则将收入保险的赔款用于偿还所欠贷款,随后将剩余赔款支付给农户。粮食销售后,龙头企业通过向投保主体提供二次点价权,在保障投保主体基本收益的基础上,给予其享受大豆价格上涨收益的机会,使大豆不仅能“卖得出去”,还能“卖得上价”。

据介绍,今年8个“银期保”项目共覆盖种植面积33.24万亩、大豆5.45万吨,涉及保费1942万元、贷款9156万元,服务22个规模化种植主体。目前,理赔核算等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

“保险+期货”等模式帮助农民把市场产生的风险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化解,解除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金融时报》记者从中国期货业协会了解到,总体来看,2016年以来,共有73家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模式,为大豆、玉米、生猪、苹果、天然橡胶等18个涉农品种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累计承保货值1346.1亿元。项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4个县(包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点县502个),覆盖农户538.7万户次。项目总保费67.2亿元,期货行业累计支持金额24.8亿元。

扫一扫,有惊喜哟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黑ICP备17001807号 技术支持:巨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