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黑龙江省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据气象部门预测,我省在7月到8月气温高于常年,降水量多于常年,降水量总体比较充足,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但局地性旱涝和强对流天气可能会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进一步做好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种植户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加强中耕管理适时补水灌溉
在大豆封垄前,种植户需要抢抓晴好天气对湿涝地块进行一遍深松中耕,加速散墒,促进根系呼吸和植株生长。正常田块抢在封垄前进行1遍到2遍浅趟,湿涝地块能增加地表散墒,干旱地块能切断土壤孔隙,控温保墒,达到活化土壤,中耕培土除草,促进大豆生长发育的效果。
进入开花期的大豆对水分和温度很敏感,长时间高温容易加重土壤失墒,会导致大豆落花落荚。种植户要根据大豆叶片长势和土壤墒情状况分类管理,对干旱严重地块,要采取喷灌、滴灌等灌溉措施,优先保证旱情较重的田块用水。
适时追肥和防倒伏科学防治病虫害
针对长势弱、苗龄小的地块,要因地制宜及时喷施叶面肥,加速生育进程。对于种植密度大、田间长势过于繁茂的地块,预计中后期降雨充足时,可在大豆初花期喷施1次到2次化学调控剂,达到促下控上、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性、提高保花保荚率的目的。
此外,近期还需重点关注大豆菌核病、大豆蚜、红蜘蛛等病虫害,做好预测预报及防治。大豆结荚鼓粒期要重点关注大豆食心虫的防控。药剂防治时可混合施用杀菌剂、杀虫剂与叶面肥,做到“一喷多用、一喷多效、一喷多防”。
防渍涝促早熟
据预测,我省在7月、8月的降水量多于常年,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可能形成渍涝。各地应及时监测预报涝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和程度,做好预案。对于低洼易涝地块,要提前做好开沟、清淤、疏通沟渠河道等排水措施。受涝地块排水后,易出现脱肥现象,要及时补充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在大豆鼓粒期,宜采用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补充硼等微量元素等措施,缓解大豆养分供需矛盾,可使大豆提前3天到5天成熟,防止大豆贪青、促进籽粒饱满。
拔大草防早霜
在大豆结荚鼓粒期,对于田间大草比较多的地块,需在草籽形成前拔一遍大草,以利于大豆通风、透光,增加荚数和粒重,促熟增产。这一措施对于收获、晾晒、脱粒均有益处,还可以减少下茬作物的田间杂草。
在大豆成熟前,种植户还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如果预报有早霜发生,应在凌晨2时至3时期间,采取人工熏烟的方法防早霜。操作时需注意,在地块的上风口放置秸秆、树叶、杂草等点燃,慢慢熏烧,使大豆笼罩在烟雾中,提高近地面温度,改变局部环境,降低霜冻危害。熏烟堆要密,分布要均匀,尽量使烟雾控制整个田面。
适时收获
当大豆茎秆呈棕黄色、杂有少数棕杏黄色、豆叶全部落尽且籽粒已归圆时,种植户可适时进行机械收获,同时粉碎秸秆,实施还田。对于低洼地块,应在大豆成熟前及时开沟、清淤,清除田间积水,便于机车进地收获。对于收获时田间有积水的地块,宜采用履带式收获机作业。(记者:梁金池)